给极少数派的假期学习建议

2018-02-05 刘锐锋 内德福教育 内德福教育

关键词:健身、阅读。


Chapter  1


可以断定的是,寒假是绝大多数孩子的短学期。


所谓短学期,也就是把学校课程搬到家里,把作息换个地点来执行,家庭和补习学校只是学校的延伸。


但是

◇ 学校的节奏是约定的,而假期是个性化的

学校的学科学习是相对松散的,假期的学习可以是主题式的

◇ 学校的任务是按计划机械前行,而假期的学习可以查缺补漏

◇ 学校的阅读是零打碎敲的,家中的阅读可以是集中的

◇ 学校的身体锻炼程度有限,而假期里可以掌握一个项目或加大强度


也就是说,在学校里缺少的或薄弱的,恰好利用假期来平衡或补充。这是假期进行休整、反思、提高的实际价值。


我历来的建议都是,要好好利用寒假来进行健身和阅读。


关于健身,我所了解的学校,没有任何一所能做到每天一节体育课。即便是在运动这一单项上迎检过关的学校,也很难做到让孩子们的有效运动时间达到一小时。当然,这里面有一些伟大的教师个体,他们能够把孩子的身体健康看作和学业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向制式教育默默抗争,为孩子们争得更大的成长空间与自由。


而普遍情况是,几十年教改轰轰烈烈,几十年间的体育未曾有实质改观。在今天,依然有非常之多的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视打球、跑步等身体锻炼为浪费时间与精力,真是愚昧无知得叹为观止。所以,有很多家长及教育管理者,只是上过学,根本没受过教育,也没有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能力。


Chapter  2



 
 
 
每天下午三点半,教室全部锁上,每个人必须到操场参加一种球队,除了下大雨,天天练球、比赛,无处逃避。至今六十多年,我仍记得跳远跃入沙坑前短发间呼啸的风,一个骨瘦如柴的十五岁女孩,首次觉得人生活着真好,有了生存的自信。——《巨流河》

这是台大教授齐邦媛,在回忆南开学校的“强迫体育”时的描述。而南开学校的创办者,正是提出“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的张伯苓先生。他创办的南开学校里,体育真正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



 
 
 
“体育发达,非身体之强健已也,且与各事均有连带之关系。读书佳者宜有健全身体,道德高者宜有健全身体。”

张伯苓认为,近代中华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贫、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


这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如今依然振聋发聩。而今天的家长一定要看清楚这一点,改造小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外求。只有家庭的力量,才能体现最快速有效的反馈。也只有家庭的力量,才是改变大环境的可行因素。


Chapter  3


我们所做、所想及所感知的每件事,都是通过大脑细胞或神经元的相互连接来控制的。被大多数人视为心理状态的东西,实际上源于这些相互连接的生物学基石。同理,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环境也反作用于我们的神经细胞,影响着这些细胞的连接方式。它绝非像科学家曾经想象的是一个固定连接系统,大脑会不断形成新的神经线路


约翰·瑞迪(John Ratey)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提到很多革命性的大脑研究及其最新成果,通过确凿的证据、大量突破性研究揭示了运动与大脑的联系。运动不只能锻炼身体,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让人更聪明、更快乐、更幸福。运动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完全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长跑1600公里与服用极小剂量的百忧解和极小剂量的利他林一样,因为与这些药物一样,运动提高了神经递质的水平。而更深层的解释是,运动使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其他化学物质之间达到平衡。你将会发现,保持大脑功能的平衡可以改变你的生活。


关于运动与情绪的心理研究非常多,高水准的专业论文网上可全文阅读的也不少。所以,这已经不是个体的体验,而是大数据给出的规律了,我们是信呢,还是信呢?


另外,运动不只是释放了压力、减轻了肌肉张力,或者增加了内啡肽(endorphin)。运动使我们心情愉快的真正原因是:运动使我们的大脑处于最佳状态。而且,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还有更为重要和更吸引人的优点。


运动与学习以及学生行为的相关性实验中,“零点体育计划”“斯坦福成就测验”都是比较大型的实验设计,结果证实,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与修养,运动是最自然的、最可行的方式。


赶快让孩子在假期动起来吧,让孩子参加一个专项短训班,或者到健身会所参与力量与速度练习,哪怕是每天都去跑步和骑行。


Chapter  4


求学时代,每个假期都是阅读的黄金季


孩子上学之后,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对于感知、理解与识记要慢半拍的孩子,在比较中艰难地紧跟。但上一个内容还没弄懂,另一个又要学了;上一篇刚记住,新的篇章又开始了。家长、老师着急的方式就是——补课!但只要这个想法和行为一开始就日复一日永无休止。从我积累的案例看,对这类孩子的学习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阅读。这和很多家长的理解正相反。


用一个不太专业,但很形象方便理解的词儿——脑力敏感度。孩子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恰好是脑力的敏感度问题,要提高敏感度,只能多阅读。正因为知识是整体的存在,任何学科都有相关的科普读物,我们应该先让孩子从抽象中走出来,通过阅读提升脑力。可以专门为孩子准备一个书单(年级较高的孩子完全可以由孩子自己定制书单)。


孩子不能掌握所学,是因听讲和读书过程里不能进行完整、顺畅的逻辑思维,而这项能力的获得途径——流畅并有理解地阅读。阅读与思考的同步,看到的材料会与之相关的已知现象、画面、素材等联系起来,变得丰富、生动。这就是学习心理学中的同化学习与原有知识固着点原理,大数据可以证实这一点。


通过案例研究,爱上阅读的孩子,从各类书籍里汲取知识并自有一个体系。在课堂上接触的概念、现象、定理等都会被有序地纳入到这个体系里,不但课上的东西不感觉陌生,而且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能够驾驭知识的胜任感是比快乐更深一层的情感力量。另外,在苏霍姆林斯基时代,就给出个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3:1的建议,尤其是对于初中以下的孩子,这个比例只能更高。


事实上,阅读理解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本功。而孩子们每天都在进行智力训练,但未必有智力生活,因为智力生活必不可少的成分是积极、愉悦、精力充沛,还有艰难甚至痛苦不堪但又让自己无法放下的思考。每天长时间被动坐在那里学习,只会培养出对智力生活的冷淡态度。


Chapter  5


对于在初中高段或高中生呢?


阅读同样重要。一方面孩子的理解能力上升之后,就会有相应的、对思维与知识储备要求更高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读物,来进行认知升级。另一方面,高中生也依然需要通过“周边阅读”来提升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和相关学科的兴趣。


经常有朋友留言说,对于培养孩子兴趣认识到有点晚了,原因是孩子大了。我觉得只要认识到,都不算晚。对于大孩子来说,利用假期阅读一些“学科周边或外围”,获得一些新鲜体验,课内与课外知识生成链接,对提高学习的兴趣,转变对学科的认识,会非常有帮助。


我的学生中,有因为读了《从一到无穷大》而爱上了数学的,也有因为迷上绘图软件几何画板而疯狂学习数学的,还有的人因为知道了“美颜相机”是数学算法而觉得数学很有用,有的读了《量子纠缠》而喜欢上物理,也有因为一首英文情歌而狂练外语的……


这些周边阅读,往往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连的,这对增加学科学习的兴趣一定是有益的。而不应该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对于年级比较高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是完全懂得学习心态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面对无法逃避的学习,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觉来进行培养的。
面对绕不过去的高考,刻苦的学习也可以是享受的过程。
从心理体验到大脑认识,都是可以进行主动建构、自我塑造的。

这个“周边阅读”正是起到“催化剂”,甚至“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Chapter  6


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案例积累,我觉得教育的真正逻辑是:

只有当学生不是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狭义的课业),TA的学习才是有效、顺利的。看似荒谬,实是真理。当孩子有时间去思考,有时间去关注和学习间接相关的内容,TA才有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同时,TA的精神生活才会得到平衡。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


制式教育的缺憾人人皆知,但是,那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已,绝不是全部。仔细算下来,义务教育阶段一年有三分之一强是假期,那正是体现家庭教育力量的黄金时间。


学校里有课程设置,有课表、进度和作息规划,我们在家庭里有为孩子规划过TA的假期吗?有想过与学校的互补性吗?还是把这些假期都变成学校的延伸?


我们一直向外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所以会对学校失望,对社会失望,把一切不完美归罪于大环境,问责于他者。我们习惯加入“受害者联盟”——痛快的责骂,免费的安慰,然后无所行动。与其寻求适合孩子的教育,不如踏实去做适合孩子的父母。家庭之内,不只是尽一份天职,而是我们已经有了最大的自由。

P.S. 以前有写过关于假期学习的计划制定等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后台回复关键词“假期学习”查看。

配图:Tumblr&500px


您在关注此公众号后,可以回复:习惯、计划、注意力、生命、信、网络、思维、主题、情绪、聪明、想象力、时间管理、教养、爱学习、玩和学、权威、奖励、正强化、梦想、WOOP思维、早恋、情感、嫉妒,考试,歌德,德鲁克,费曼,坚持,成长型心智,假期学习等关键词查看以往文字~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高效学习的密码》: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