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已经沉迷手机,赶快“约”起来

2018-01-13 刘锐锋 内德福教育 内德福教育

本篇主要和家长朋友们谈谈,如何与已经手机依赖的孩子约法三章。

Danny boy Declan Galbraith - Declan

Chapter  1


首先要明确一点,已经在初高中的孩子应该拥有一部手机,这一点希望朋友们同意。一方面孩子们需要通过智能手机与家人互报平安,与世界相联。另一方面,他们需要“长大”的身份标识,需要群体认同,手机是他们在学习之余的第二个精彩的世界,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社区。即便是他们只把手机当做游戏娱乐关注偶像聊QQ的工具,这种社交属性对孩子释放压力等心理发展是有帮助的。


另外,既然手机的物权归于孩子,那么它就如同孩子的日记一般,是孩子的私人物品。家长可以在孩子主动要求或同意的前提下代为保管,但不可强夺或翻看。因为,当初你把手机送给孩子的时候,信任与尊重就应该发生了。


所以,不能因为孩子沉迷手机影响到了学习、生活,而不讲逻辑地痛恨手机。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归因谬误贻害无穷。详情大家可参考我之前写过一篇: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思维,引导孩子面对这个世界?


Chapter  2


大概在2012年左右,我在上海杨浦区教育局所属的未成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做咨询,长时间辅导(主要是学业规划)过复旦附中的一个女孩。当时,正是全民玩微博的时代,这个女孩和我也互加了好友。


她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发一些小感想小收获,甚至抒发一下小情绪,偶尔还会@我问个问题。我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她刚把问题发给我,我几乎马上回复她,结果她没了下文。她同学的留言基本上不回复,接连一段时间都如此。后来,我仔细看了一下她的微博发送时间,几乎全部集中在11:00~11:10之间,误差极小。


也就是说,她为自己使用手机设定了专属时间,时间一到马上放下休息。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每天用这个时间透透气”。为此,我专门送她一份礼物作为奖励。


后期和这个女孩的妈妈交流时,得知这也是父母亲和孩子一起交流、讨论甚至争吵达成的结果。所以,你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其实都是假象,孩子总归是孩子,他们的自制能力、自律水平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需要合情合理的约束和约定。就连很多家长都是重度拖延症或刷微信能一刷刷到深夜的“患者”,何况对外界的好奇心如此强烈的孩子们呢?


所以,理解是沟通的前提,理解的深度达到了,才能“约”起来。


Chapter  3


这里的“约”,指的是约法三章。前面所言并非废话,那是能够“约”起来的前提,如果你只是急火攻心,全然不顾这些事实,结果只能是:你的强势练就了孩子的灵活反抗,你的软弱促成了孩子的得寸进尺。


本来,在家庭里是要解决手机的问题,结果是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甚至敌对,双方都成了“输家”。这就是“约”的前提没做好,请朋友们切记。


而“约”,意味着解决“沉迷手机”这件事是孩子完全参与的,是双方(必要时还要有第三方)共同讨论的结果。那么,究竟要怎么做呢?


接下来,我以一个自己满意的案例来讲讲。当然,这个案例只作为分析背景,事关隐私不详述细节。


Chapter  4



第一步,找到沟通契机


这个契机往往是某一次成绩的下降。先和孩子沟通成绩下降的原因,让孩子感觉到你在为TA找原因而困惑,这相当于调动孩子的大脑皮层,让TA回归到理性的是非判断上,而不是让孩子从情绪上认为你觉得他这个人不行,从而关闭大脑皮层开启边缘系统,当孩子进入感觉好与不好的情绪化状态,一定是沟通失败了。


一定不要上来就说类似于“我认为你是玩手机导致的成绩下降”,对于这个带有指责性的说法,上来就下了个结论,孩子的第一反应毫无例外是否认。接下来,往往演变为一个认为“是”,另一方认为“不是”,这基本上是进行不下去了,等于失去契机。而且下一次也难开口了。


比如,你若以这样的话开头:“我觉得你这一段非常努力,在家的时间看起来安排得也很紧,但这成绩……是怎么回事呢?”这就等于让孩子启动元认知程序,把问题聚焦在寻找原因上,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父母亲的态度上。这个开头是把孩子拉成同盟,进入到下一步就非常容易了。


Chapter  5



第二步,引导孩子直面问题


和孩子一起,通过分析这一段的课业难度、课上状态、精力与专注程度、学习方法等的问题,回归到核心问题——手机成瘾,导致分心。


如果孩子在这几个方面的表现你自己不太熟悉,一定要预先和老师通话,备足备好这一课,方能做到有理有据心平气和地沟通。


当和孩子聊到这一步的时候,就不要闪烁其词,欲言又止,含糊不清,而是非常明确地指出来——手机使用过频过长→精力分散→成绩下降


此时的对话要留白,“机关枪”家长是非常讨厌的,会致使孩子本来在反省自己,转而变成反抗家长。另外,人的大脑很奇怪,会把想象的原因当成真实的原因,孩子随便丢给你几个借口就会让你“上套”,“机关枪”马上又变身“灭火器”。


Chapter  6



第三步,提出改进方案

确切地说,就是手机的使用规则。


通过前两步的参与,孩子已经感知到,我们共同面对的是手机使用问题,而不是针对TA这个人。所以,此时一这要沉得住气,先让孩子拿方案,然后大人提出异议或建议,讨论几个来回,可以进行折衷


比如,孩子说一天玩一个小时,你觉得有点多,可以提出分两次玩每次15分钟,合计30分钟。如果孩子不愿意,你可以说那就每次20分钟,一天总共40分钟。然后说清楚什么时间玩,建议在中午午饭前和晚上作业完成后(但必须在晚睡前1小时使用,也就是说,一定不要让使用手机是孩子晚睡前的最后一个动作)。


“什么时间玩”、“在哪里玩”、“玩多长时间”,一定要非常明确,只有明确具体的约定,才是可被执行的约定。那种“不要超过1小时”、“少玩一会儿”、“不要一次性时间太久”都是无用的约定,“不”字本身就招人反感,并且这样的说法不可测量,无法反馈。


让孩子全程参的约定,即便有一些不合意,甚至有一些争论,成功率也非常高。因为,这个过程在孩子心理感觉上,有别于父母强加予的命令,这是自己的决定,所以在执行上会更主动。


Chapter  7



第四步,白纸黑字与保障体系


口头答复的终将变得模糊,而写下来的就有了承诺的意义。让孩子把约定写下来,大人不要代笔,这是相互的尊重与信任,也是契约精神的体现。


保障体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趁热打铁不留后患


◆ 用完手机后应该是交由大人代为保管吗?

◆ 使用手机的时间可以累积吗?(比如,今天没玩则明天时间加倍——当然是不可以的!)

◆ 某一天违反约定要取消第二天使用权吗?

◆ 一周执行良好则周末加时30分钟?

◆ 节假日的使用时间的上限是多少?

……


不要轻视这些保障细节,在我的案例中有很多家长都是因为自己某一天的含糊,一个“临时状况”(家里来客人啦,临时放假啦,等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会让整个约定像骨牌一样倒塌,结果是前功尽弃。再以后想“约”起来难度更大。


这些问题都要和孩子商量清楚并写下来,保障体系的建立,让双方都有安全感。规则让孩子更自律,有尊严感让孩子做事更理性。


Chapter  8



第五步,设置反馈周期


比如,以一周为单位,对约定的执行情况进行告知,让约定有持续的约束力。目的是阶段性地鼓励孩子的自律,通过反馈表达父母亲的教育期望,让孩子通过“做到”来学会承担。伴随成绩回升,深刻理解自律与自由。


还要特别特别强调一点。有一些家庭,第一步开头就很难。信息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本不同频,一个言东一个说西,父母和孩子始终没有过和气的沟通,甚至一谈就炸,建议要第三方介入


所谓第三方指的是父母和孩子都信任的亲朋,老师(尤其是孩子的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等,有第三方参与会起到润滑剂和联结的作用,并在关键问题上有仲裁功能。也就是说,你必须得借助地有“法官”搭建的平台和其威望,来保证对话。大家应该看过CCTV的心理访谈吧,那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家庭的事要搬到有嘉宾参与的演播室了。


注:本篇面向的主体是家长朋友,希望大家能对号入座,各取所需,下一篇我会和孩子们谈一谈这件事。


配图:Tumblr


您在关注此公众号后,可以回复:习惯、计划、注意力、生命、信、网络、思维、主题、情绪、聪明、想象力、时间管理、教养、爱学习、玩和学、权威、奖励、正强化、梦想、WOOP思维、早恋、情感、嫉妒,考试,歌德,德鲁克,费曼,坚持,成长型心智等关键词查看以往文字~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高效学习的密码》: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