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解析(3)

2016-10-18 刘锐锋 内德福教育 内德福教育

上篇讨论了成人如何管理情绪,本篇主要讨论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化行为,让孩子获得情绪能力。

1


曾在第二军医大学参加沈勇强教授主持的心理工作坊活动,一位同伴在尝试催眠减压的过程中,忆起童年被父亲误会并挨打的往事竟情绪难控失声痛哭。其实,从整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那似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对于一个人到中年身体健壮的大男人,绝对一个硬汉气魄的兄弟,那哭泣的声音、委屈的表情,包括无措的肢体语言,和一个5、6岁的孩子别无二致!在那样的一个安全和信任的环境里,有同伴充任了父亲的角色,通过情景对话抚平创伤。


你对这个场景是否似曾相识,或感同身受?


几乎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内在受伤的小孩”(心理学上也是这样的叫法),他可能是3、4岁,也可能是7、8岁,个体本身的经历决定了那个“内在小孩”的年龄。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大人也会有相当幼稚的想法和做法。


比如,有人害怕毛绒玩具、有人一参与娱乐活动就有罪恶感、有人时时都处于“失去”的惶恐,有人一直在家庭里被“爱的确认”纠缠……


很多人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在自尊的面具下面惮于启齿。


可是,那个内在的小孩需要呵护,他是你的另一个自我,即使你已经是为人父母的成人。只因我们成长的早期,父母亲在生存的高压以及有限的文化水平下,他们不懂得体会孩子的情绪,多以强势的语言和粗暴的行为来对待孩子所有“不听话”的表现。解决之道并非是发泄和讨伐,恰恰是感恩对话,可以在真实的家庭关系中实现,也可以在角色替代中实现。(从精神分析来看,这是一个巨大课题,详情不表。)


我们认识“内在小孩”的目的,是我们为人父母要以内在小孩的敏感,来看待现实中的孩子,把经历当成资源来教孩子处理好情绪。


2


我们通过愤怒表明立场维护尊严,通过哭泣来诉说委屈宣泄压力,通过恐惧来预警危险寻求安全……


每一种情绪都是自然进化给予我们的礼物,我们除了珍视自己的礼物,也要懂得与他人的“礼物”交换。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你一定见过在公共场合满地打滚儿的,肯定也见过跺着小脚丫儿尖叫的,一言不合就哭闹的……

因为语言能力有限,他们的情绪表达非常直接。


你看大人的表现就更有意思了,对于满地打滚儿要东西的,多是以怕丢面子的大人妥协收场,当然,也就又给了孩子通过满地打滚儿来实现目的的机会。


跺着小脚丫儿尖叫的娃,往往表达的意思是不满意,不是你动了我的东西就是没按我的意思办,这时的家长以生气训斥动粗居多。最后,娃都忘了自己为啥事儿哭啦,失去了一次教育契机。


在情绪化行为发生时,人是无法选择自己的表情、声音、行为或言语的。当孩子表达出一种情绪,大人即使不能捕捉到孩子的感受和认知,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生理反应和表现出来的行为去琢磨孩子的感受和可能的认知活动。


比较小的孩子表达出来的都是基本情绪(与生俱来的“喜怒哀惊惧厌”),我们能够用心读懂是最重要的,家长要掌握的比较实用的手法是充分运用肢体语言


温柔地坚持,不动声色地冷处理(暂时隔离,直到行为消退),而拥抱是极为有效的信息传达,以讲故事的方式代孩子讲述刚才的心情,或以童话的方式来认识和表达这种情绪。对幼儿的情绪安抚,最为重要的应该是移情能力(移情,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助人、抚慰、合作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动机基础)。这方面的绘本很多,是年轻家长们非常好的教材。


3


对于大孩子来说,尤其是上了学之后,情绪的表达不只是基本情绪了,更多的是自我意识情绪(次级情绪,如嫉妒、尴尬、羞愧和内疚等。)


因此,要读懂孩子的情绪并且提升孩子的情绪能力,大人要有优秀的共情能力要有智慧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是:你生气,我比你更生气,你哭,我叫你闭上嘴。这种情绪绑架就是一种软暴力,伤在内心。


上学之后的孩子,情绪爆发主要集中在成绩评价和同伴交往上。比如,孩子因成绩不好而情绪低落,我们要做的是用同质性的故事来共情(自己的经历),然后表达自己对孩子学习能力的信任以及可以为孩子提供的帮助,通过一次具体的活动(如打球或爬山)让孩子的自信回归,燃起热情。最后引导孩子来分析因果,拿出可行性很强的行动方案,并让孩子能接受家长作为行动监督者。另外,一定要让孩子通过日记的方式来进行复盘,展开自我对话,这是理性分析自己情绪化行为的关键步骤。


要特别强调的是,先有之前的一系列动作,建立足够的信任,然后在监督中家长可以适时体现自己的权威,不对孩子的退缩作让步,只为让孩子越挫越勇。否则,我们对孩子的共情,在今后的类似问题中只起到安慰剂的短暂作用。


OK,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做一个简化流程:接纳情绪→包扎伤口→疏导情绪→解决问题


切记:不对着孩子的情绪讲一番大道理,一切等孩子的情绪化行为消退后再做不迟。


对于大孩子来说,情绪能力可细化为下面三种能力:


  • 情绪表达能力(习惯于表达积极情绪);

  • 情绪认知能力(正确分辨他人的情绪和导致这些情绪的原因);

  • 情绪调节能力(恰当表现情绪的强度以便达成个人目标)。


心理学中把情绪能力甚至等同于社会能力。比如,经常表达积极情绪、很少愤怒或伤心的孩子,更容易得到老师的赞赏,并有较好的同伴关系。情绪识别和理解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师生评价和同伴关系,以及是否有冲动、缺乏自控、攻击行为,甚至焦虑、抑郁和社交退缩等适应问题。


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孩子一定是高自尊的,往往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确认自己的长处,并接纳自己的弱点。有同理心,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4


家庭教育的难处在于,在处处感性的环境里,运用理性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尤其是情绪化行为会让人忘记所有的道理,智商下降为0,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


这里也特别提醒家长朋友,用好上一篇的方法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的情绪。


我们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一定不是强制性的行为,所以要特别避开如下的三个误区:


(1)必需得让孩子听我的。


(2)通过处罚让孩子认识到TA情绪化行为的后果。


(3)你好我也好,只求平和不问是非。


这不是情绪管理的真正目的,也无法让孩子获得情绪能力。


家庭成员之间情绪的互动是孩子情绪管理的标尺,家中大人的情绪管理上只能做孩子的榜样,面对摩擦时时摆事实讲道理。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的“内在受伤的小孩”,“巨婴”父母是孩子情绪管理的天敌。


最后,我以尊崇的大教育家斯宾塞的话结束本篇,与各位共勉。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家庭教育者?


①不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


②不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和强迫他学什么,易把教育效果等同于孩子的天赋;


③在家庭中,努力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


④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会更多的地看到孩子的优点。


(在为人父母的情绪管理上,大家可以看一篇我和太太都非常喜欢的童话,您回复“鸭妈妈”三个字,可以看到。另,您回复习惯、计划、注意力、生命、信、网络、思维、主题、情绪可以看到教育类的其它文字。

--------------------------------------------------------------

内德福教育(Native Education),亲子,心理,学习,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提升引擎,联结你我的学习社。公众号:NativeEDU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